(项目的执行情况,采取的主要措施;项目建设进展,建设过程中开展的主要活动、特色做法等)
严格按照计划任务书项目建设方案开展工作
1.工作室制度建设与名师工作室座谈会
制定《名师工作室管理制度》,《名师工作室考核办法》、《名师工作室工作制度》、《名师工作室档案管理制度》等。
每学期召开一次工作室会议,讨论本学期“工作室”计划,确定工作室成员的工作目标、教科研课题内容。工作室考核领导小组负责,考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
建立工作室档案制度,工作室成员公开课、教案等材料及时收集、归档、存档,为个人成长和工作室的发展提供依据。
每学期召开一次工作室会议,讨论本学期“工作室”计划,确定工作室成员的阶段工作目标、教育科研课题及专题讲座内容。
图1 名师工作室相关管理制度
2. 骨干教师培养工程
选拔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制订培养计划。开展教学观摩与讲课竞赛,通过对骨干教师帮思想、带业务、传作风,使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发挥名师的“传、帮、带”示范辐射作用,定期开展名师报告和名师示范,不定期展示教育、教学、科研成果。
3. 教师教研能力提升计划-开展教学研究
2017年,共获批生物技术主干课程省级教学团队、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校级重点教研项目1项,省级规划教材1门,
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共5篇。
4. 教师教研能力提升计划-公开教学与观摩教学
安排7名教师开展公开教学(李蕾娜、魏美丽、席珺、胡柯、鲍明升、王春景与王媛媛),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
图2公开教学与观摩教学
5. 开展科学研究及国内学术会议
2017年,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1项高校学科(专业)拔尖人才学术资助项目,2项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发表科研论文共14 篇,其中SCI、收录11篇。
6. 师资队伍培养
引进高水平的、具有博士学位高层次人才1名(毛颖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1名博士(刘长青)到美国康州大学做研究工作一年后返校工作。2名教师晋升教授(郭俣、汤必奎),3名教师晋升副教授(李姝婧、梁猛、李中文)。
7. 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学术报告
作为常规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邀请8位科研学术骨干教师(王文锐、黄银久、梁猛、毛颖基、李姝婧、吴华彰、刘建红、刘长青)开展科研学术交流系列讲座,增强了工作室教师之间的学术互动。
图3 学术讲座
8. 生物学一级学科
2017年,以生物医学名师工作室教师为主体,成功申报生物科学一级学科,现已完成培养方案设定、二级学科建设以及招生宣传工作。
图4 生物学一级学科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9. 人才培养工程
名师工作室成员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和专业上引导作用。在2017级生物技术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计划,遴选工作室6位成员担任导师,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学科研究方向、发展动态及社会需求,树立专业思想,明确学习方向。
指导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大学生“挑战杯”赛等科研创新活动,指导学生参加科研课题研究、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指导考研学生选择报考院校及专业课程辅导、职业生涯的规划等,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为本科生开设专题讲座6次(黄银久、廖亚平、刘长青、吴华彰、王文锐、汤必奎),指导学生申报国家级创新课题项目5项,省级14项。
获第七届安徽省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第十五届国家级挑战杯竞赛三等奖,学生科创作品被遴选至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进行汇报交流,这是我校首次获此殊荣。
图5 大学生挑战杯比赛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