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的执行情况,采取的主要措施;项目建设进展,建设过程中开展的主要活动等)
一、总体建设概述
生物科学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基本建成一支学历层次高、职称结构合理,并具有国际交流背景的教学与科研“双优型”师资队伍。生物科学核心课程教学团队队伍建设已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之路。积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和引进博士,提升教师的学历水平;通过内培外引,在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初见成效。三年来,1人获评省级教学名师,1人获评省级教坛新秀,晋升教授5人,副教授5人,4人次到海外高水平科研院所访问学习,引进与培养博士7人,通过3年建设博士人才的比例已达30%以上,正高级(教授)职称比例达20%。
图1 2013-2017职称变化 图2 2013-2017学历层次变化
二、师资队伍结构大大改善
师资队伍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前提,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核心问题是合理的梯队建设、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措施:积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和引进博士,提升教师的学历水平;着力提升师资队伍科研及教研水平,培养“双优型”教师,积极鼓励教师留学深造,扩大教师中拥有国外学习经历的教师比例,通过内培外引,在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初见成效。
1.加强双优教师培养。以全面提高教学科研人员整体素质为出发点,以培养教学及科研的“双优型教师”为根本目标,坚持通过引进、内外培养、短期进修等,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2015-2017年晋升教授5人,副教授5人,1人获评省级教学名师(杨清玲),1人获评省级教坛新秀(汤必奎),师资队伍的高级职称比例显著提高。
表1 近三年晋升高级职称情况一览
年度
|
姓名
|
类别
|
2015
|
刘长青、廖亚平、黄银久
|
教授
|
2015
|
付应霄
|
副教授
|
2016
|
胡明洁
|
副教授
|
2016
|
胡小梅
|
高级实验师
|
2017
|
郭俣、汤必奎
|
教授
|
2017
|
梁猛、李中文、李姝婧
|
副教授
|
2. 重点引进或培养高水平博士,改善团队的专业结构。强化师资梯队建设,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对新进没有医学背景教师,在前两年选修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积极推进团队骨干教师的培养,努力建设一支以中青年专家为学术带头人。2015-2017年,引进高水平的、具有博士学位高层次人才3名,毛颖基(中国科技大学)、王文锐(同济大学)、席珺(南京农业大学), 3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返校工作(杨清玲,中国科技大学;吴华彰,东南大学;李姝靖,华中科技大学)。
表2 近三年引进与培养博士列表
姓名
|
毕业学校
|
专业
|
教研室
|
年度
|
王文锐
|
同济大学
|
生化与分子生物学
|
生物技术
|
2015
|
席珺
|
南京农业大学
|
微生物学
|
生物技术
|
2015
|
吴华彰
|
东南大学
|
遗传学
|
遗传学教研室
|
2016
|
杨清玲
|
中国科技大学
|
生化与分子生物学
|
生化与分子生物学
|
2017
|
毛颖基
|
中国科技大学
|
生物物理学
|
生物技术
|
2017
|
李姝婧
|
华中科技大学
|
遗传学
|
细胞生物学
|
2017
|
3. 聘请学术理论水平较高的美国伊利诺大学助理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钱峰研究员为“客座教授”,并担任神经生物学研究所所长。
4. 选派教学、科研骨干赴国内外进行高水平学习或交流,加强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选派教师到国外一流科研院所进行博士后研究或访问学者学习,领略科学前沿,更新教学理念,增强学术水平,扩大教师中拥有国外学习经历的教师比例。如:梁猛博士到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刘长青老师分别到康涅狄格大学与布里奇波特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汤必奎老师到布里奇波特大学访问学者研究。青年教师李蕾娜在中国科技大学做国内访问学者。
三、提升师资队伍教学与科研能力
1. 通过团队建设培养“双优型”教师
教学团队包括:生物科学核心课程省级教学团队、生物技术主干课程省级教学团队;科研团队采用“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人才队伍组织模式,为组建大团队,构筑大平台、争取大项目,创造大成果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初步凝练形成(1)抗肿瘤药物筛选及作用机制;(2)干细胞定向分化与移植治疗;(3)人类不孕不育分子机制研究;(4)感染免疫与表观遗传调控等4个研究团队。
2. 教学研究
近三年来,本团队教师积极参与教学与课程改革,并获批省级重大教研项目 2项(杨清玲、唐宝定),重点项目1项(吴守伟),一般项目 3项(廖亚平、郭俣、王文锐),校级教研项目10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8篇。获评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杨清玲、刘长青),三等奖1项(汤必奎),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定期开展教学理论讲座,教学竞赛,建立奖励机制。
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国家、安徽省与学校举办的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与各学科专业、各高校教师同场竞技,接受锤炼,其中魏美丽在2016年度中国医学细胞生物学会举办的青年教师授课比赛中,以总分第二名的成绩荣获二等奖,王文锐在2016年全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课程竞赛获二等奖,汤必奎获蚌埠医学院2016年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
3. 科学研究
注重科学研究工作,促进教学科研相长;坚持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了科研激励机制,使科研工作得到较快发展,科研工作稳步提升。2015-2017期间,获得科研资助项目30余项,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项省自然基金项目,1项教育厅重大项目,11项教育厅重点项目,4项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人才国外访学研修重点项目1项,10项校级项目。以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48篇,其中SCI收录31篇。
图3 2015-2017科研项目 图4 2015-2017科研论文
4.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开展学术交流
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一线的老师积极参加各类国内学术会议与培训班120余人次;4名教师当选安徽省细胞生物学会理事,2名教师当选安徽省遗传学会理事,1名教师当选安徽省植物学会理事,举办科研学术讲座18人次,活跃了学术氛围,促进了学术交流。
5. 推动“专业课程群”课程管理模式下的教学团队建设
组建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课程群。围绕课程群建设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由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作为教学团队负责人,由骨干教师组成各课程负责人,由高中低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作为成员,对相应课程群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承启关系、教学方法、教学督导等进行深层次研究。
6. 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精品化推动教学团队建设
根据课程建设的整体思路与规划,分阶段、分批将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逐步建设成了省级和校级不同层次的精品课程,打造一批生物科学精品化主干课程群。现已有《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基因工程》等5门核心课程获批省级精品视频资源共享课程,另获批《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3门省级MOCC课程。通过核心课程的精品化建设,推动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的培养,努力建设适应未来生物学学科发展的教学梯队,特别注重对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学人才的培养。根据生物科学专业规范,结合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其核心课程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合理分配课时,解决内容重复、知识更新,从而构建完整的、优化的课程体系。并不断开发集辅教、辅学、自主研学为一体的主干网络课程,实现课程资源网上共享,努力建成集教学、管理、测试与评价、师生交流、师生互动为一体的课程。
7. 通过教材建设提升团队教学能力的提升
在优先采用教育部推荐的优秀教材同时,集中力量,抓住重点,突出特色,给予一定资助鼓励教师根据该课程的最新发展编写教材,力争出版精品教材,如针对生物类专业各相关学科实验教材系列丛书《生物化学实验与习题指导》、《细胞生物学实验与习题指导》、《生态学实验与习题指导》、《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现代生物学技术与探索性实验》等教材均已出版,另外针对省级规划教材《细胞生物学》已通过立项。
图5 近3年出版生物学系列实验教材
8. 科研转换教学能力建设
不断提高团队的学术水平, 提高团队科研转换教学的意识与能力, 是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团队的重要保证。鼓励申报各类科研课题,提高现有人员的科研水平。组建科研小组,凝练学科方向,初步形成抗肿瘤药物筛选及作用机制、干细胞定向分化与移植治疗、人类不孕不育分子机制研究、感染免疫与表观遗传调控等四个方向、。每个团队成员都有在研课题一项以上,发表学术论文13篇。为本科生开设专题讲座18次,指导学生申报省级和国家级创新课题项目47项。
9. 核心课程间教师集体备课制度
通过实行生物科学核心课程间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对不同课程中内容衔接、重复等进行梳理,解决课程内部间及其课程群的交叉联系,并根据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取舍,调整了课程群内各学科间的教学大纲和内容,建立了“专业课程群”课程管理下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等。课程群内部建设以精品课程为“点”,带动整个大课程群“面”其他课程的建设,带动整个课程群教学质量的提高。
图6 核心课程骨干教师集体备课制度
四、人才培养
1. 硕士点申报与研究生培养工作
2015年,依托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的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两个目录外硕士点开始招生,2017年成功获批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涵盖与生物科学核心课程相对应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与神经生物学5个二级学科,所有二级学科点负责人具由本教学团队骨干教师担任。
提高了我校整体办学规模与办学实力。
图7 生物科学系硕士点学科建设
图8 生物学一级学科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2. 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1)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
依托国家级与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强化本科生进行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近3年获批15项国家级与32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做到全体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性或探索性实验项目,获安徽省第六届、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第十五届国家级挑战杯竞赛三等奖,学生科创作品被遴选至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进行汇报交流,这是我校首次获此殊荣。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在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与探索性实验项目过程中,共参与发表论文22篇,其中SCI论文8篇。
图9 大学生挑战杯比赛获奖
(2) 大学生就业与发展
良好的医学背景和生物学技能,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都为我系生物科学专业毕业学生的考研与就业提供了保证,近三届毕业生考研率均超过30%,就读单位多为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211”、“985”高校。毕业生就业从业能力大幅提升,就业率始终保持在 95%以上,省外就业占90%,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等全国各大城市,在科研院所就业达24%,基因制药研发和检测部门为46%,医院、其它单位和考研30%,就业领域主要在大型医院的科研中心、医学相关科研单位和生物医药公司等。
图10 生物科学专业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
|